最近看了電視節目介紹「人為何會衝動購物」
總括有幾點結論
1.人腦中同時有著螞蟻(理智)與蚱蜢(衝動)
2.人容易受到「限量」「限時」的影響而衝動
3.先看到的數字會影響後來的決策(例如:原價1000 特價700)

螞蟻與蚱蜢是一則寓言故事
螞蟻會預先儲存過冬的食物(理智心理)
蚱蜢則是只求當下的快樂(衝動心理)
而理智與衝動同屬於人的一部分
只是在某些時機「蚱蜢」會比較強(例如情緒激昂時)

因此,限時/限量則是引出
「如果現在不買,以後可能沒機會了」這樣的心理
在這樣的狀態下,比較無法理智的思考

至於原價/特價的操作手法
則是先把人限制在一個數字上(原價)
再看到第二個數字(特價)時自然會去比較
這也是為甚麼百貨公司的櫥窗會擺放較高價的商品
因為這樣當顧客走進去時,自然會覺得其他產品便宜

有些賣場會先把原價喊高,在特價欄位打上原價,也是利用這種心理
(所以即使黃色特價牌子也不一定是真的特價)

話題回到周年慶
我們可以發現,周年慶是以上三點催化物之集大成
限時(只在活動期間)、限量(不早點去可能會買不到)
優惠特價(很貴的東西都有打折)、滿額送禮券(等於特價再打折)

真的是「衝動購物」的大熔爐

前陣子「陪」妹妹去百貨周年慶 (因為我是不買保養品/化妝品的...)
親眼見證了人「殺紅了眼」是怎樣的
當天人還不是很多,可能還不是最大的優惠期
可以想見如果競爭敵手更多,恐怕還會更衝動吧

接下來講講「理財」這個題目
根據商業周刊的一篇專題單身月光族 三年後如何實現遊學夢?
文章中指出:一般人的支出可以分為:「必要」、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 
(當然我們沒有要遊學,只是取出理財的這一部分)

所謂的「必要」,指的是一定要支付、無法縮減的食衣住行等花費。
「需要」則指降低風險的花費,例如保險。
至於「想要」,則是指你沒有這筆支出,也可以生活;有了這筆支出,會額外增加你愉悅感的消費。

以上是文章中說的
我個人解釋的話是這樣:

「必要」:(維持最低生活限度的)房租、吃飯、水電...等
「需要」:(可以讓生活品質比較好的)網路、第四台、冷氣、美食...等
「想要」:(對生活沒有影響的)收藏品、奢侈品...等

但,每個人的定義不一定相同
例如遊戲之於我,算是「需要」,並不列入奢侈品
BJD以及相關用品,對我算是「想要」,奢侈品的最佳定義

怎樣才算是「適當分配」,則跟經濟能力有關
如果三者之間的比例失衡
就會出現「餓著肚子也要敗家」「負債也要買」的狀況

如果腦內實在沒那麼「螞蟻」
有幾點理財的鐵則很簡單易實行

1.要記帳、要記帳、要記帳
2.有固定儲蓄的習慣

根據商業週刊的文章指出
剛出社會的新鮮人
通常「必要」、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的適當比例可在「五:一:二」上下浮動
剩下的兩成,則應該留下來當圓夢的儲蓄基金。

新鮮人階段之後,儲蓄的比例要提高(我個人認為)
因為不論結婚或者單身,年紀越大收入就越不穩定(結婚還要撫養家庭)
有一說是,存款需要達到沒收入也可生活2個月(以方便找工作)

3.減法消費 (也是個人想法)
先準備好多少錢要花在哪些地方,用完為止
而不是花多少算多少 (就算都有記帳)
以避免不必要的消費影響生活


可能很多人會覺得
反正就衝動一下,沒有關係啊
賺錢不能花,人生還有甚麼樂趣?
我認為這些都沒錯
只是任何支出都有輕重急緩,優先順序很重要

在小地方上稍微用一點心
即使涓涓細流,長久累積起來也會很可觀
有句話說「錢會自己生錢子」是真的
讓自己習慣理財之後,哪些錢該花、不該花皆會了然於心

我寫這篇,其實廣義的來說是希望大家都能看到
並且秉持我個人原則,就是講出我該講的東西而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omhea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